2011年1月4日 星期二

貓熊的育幼行為


貓熊是"食肉目""貓熊科"中,只有貓熊一種動物。牠體型比較大;外型像熊;腦袋又圓又大,像貓,因此就得到了貓熊這個名稱。牠的毛色黑白相間,主要居住在竹林中,所以人們又叫牠"花熊"或"竹熊"。

1.主食、覓時方式:

答:貓熊是雜食動物。牠們吃的食物有50多種,但以少數幾種細小的箭竹為主,尤其愛吃這些竹子的筍和比較嫩的莖葉。另外,牠也吃菖蒲、番紅花、枸杞等植物。有時候,牠還吃鼠、蛇、魚、昆蟲等小動物,但只是偶爾碰上了才抓來吃,並不特意去捕捉。貓熊食量很大。牠們在竹林中穿行時,邊走邊吃邊排泄。牠會用手抓東西,喜歡坐著用雙手進食。  貓熊每天要喝很多水,常到溪邊去喝水。冬、春兩季常把肚子喝得很脹,使得行動起來,步履蹣跚。雜食性,在野外取食筍尖、草、根、水果、橡實、昆蟲、蛋、小鳥等。

2.侵所、居住地方、分布範圍:

答:由於貓熊既怕寒冷又怕酷暑,溼潤的高山林區成了牠們理想的棲息場所。貓熊的巢在樹洞裡,樹洞冬天暖和夏天涼快,可以擋風可以遮雨,是貓熊喜歡的家。

貓熊是一種性情溫和的動物,牠們喜歡獨居,平時也是獨來獨往,互不搭理。公貓熊的生活範圍很窄,不超過1 平方公里,常和其它貓熊的範圍相疊。母貓熊的生活範圍更小,只有0.15平方公里,牠們會阻止其它母貓熊進入自己的領地。

貓熊只產於中國 大 陸 四 川、 甘 肅 等 少 數 地 方 , 野 外 族 群 數 量 僅 餘 1,000 隻 左 右 。 貓 熊 看 起 來 很 可 愛, 生 命 卻 很 脆 弱 , 生 殖 條 件 嚴 苛 , 成 熊 每 年 僅 發 情 3 天 , 不 論 自 然 配 對 或 人 工 授 精 成 功 率 都很 低 , 每 胎 僅 1隻 或 2 隻 , 通 常 僅 1隻 存 活 , 存 活 率 亦 很 低 。

3.保護自己的方法、維持體溫的方法:

答:貓熊不適應炎熱的氣候,牠棲息在寒冷的高山上。牠喜歡居住在小河或山溪的旁邊,天熱時好去玩水。當牠從水中爬上岸時,會不停地搖動身子,把長而柔軟的毛所吸進的水抖落下來。這時抖落的水花四處飛濺,看起來很壯觀。動物園裡的貓熊也很喜歡洗澡。

貓熊既怕冷又怕熱,所以牠必須隨著季節的變化時常遷居。春天,牠大多呆在海拔3000公尺以上的高山竹林裡,夏天就遷到竹枝鮮嫩的陰坡處,秋天又遷到海拔2500公尺左右溫暖向陽的山坡上,準備度過漫長寒冷的冬天。

4.運動方式:

答:野生的貓熊通常睡在枝椏上、樹洞中或竹叢裡。動物園裡的貓熊,就只好睡在床上了。貓熊的睡相有多種類型,有的是躺臥,把一隻手枕在頭下睡;有的是仰臥,手腳伸展成大字型;有的則會把手腳縮成一團,趴伏著睡;還有的呢,喜歡坐在床上,低頭睡,這一種睡覺方式是貓熊所特有的。

5.繁殖:

答:貓熊懷孕期125~150天左右。胎生。牠在樹洞內生產,一次可以生下1~2隻貓熊寶寶,最多也只有3隻。但通常只有一隻能夠存活下來。

6.育幼行為:

答:母貓熊非常寵愛小貓熊,常常把牠摟在懷中,輕輕撫摸,外出時,也把牠銜在嘴裡,或用背馱著,親親熱熱,形影不離。等到小貓熊五、六個月大時,媽媽就開始教牠爬樹、游泳、洗澡和剝食竹子等本領了。

每年四、五月是貓熊的繁殖季節,這時候常常可以聽到牠們特有的低沉的求偶叫聲。從外形上看,雌雄難以區分,因為雄貓熊的陰莖小,而且沒有陰囊。牠們發情期持續時間很短,多數只有10天左右,經常因為雌雄貓熊不能同時發育成熟,而不能交配。不過,即使能交配,牠們也很難得住在一起;五月一過,便又各奔東西。貓熊的壽命大約是25~30年,和人比起來,是很短暫的。

7.特殊特徵 :

答:貓 熊 是 中 國 大 陸 特 產 的 珍 稀 動 物 。 有 人 叫 牠 「大 熊 貓 」 、 「 大 貓 熊 」 , 在 大 陸 原 產 地 , 人 們 叫 牠 「 白 熊 」 或 「 花 熊 」 ; 在 外 國 , 英 文 名 稱為 Giant panda 。 牠 到 底 是 貓 還 是 熊 , 一 直 頗 有 爭 議 , 一 般 人傾 向 於 認 為牠 是 熊 類 的 一 種 , 把 牠 歸 入 熊 科 , 也 有 人 認 為 牠 既 不 是 熊 類 , 更 不 是 貓 類 , 認 為 牠 應 自 成 一科 , 即 大 貓 熊 科 。 依 照 行 政 院 農 業 委 員 會 所 公 告 的 瀕 臨 絕 種 保 育 類 野 生 動 物 名 錄 , 貓 熊 歸 類於熊 科 , 學 名 為 Ailuropoda melanoleuca 。


 
熊貓幼崽通常在夏未出世,妊娠期大約97至163日,這是因為交配後熊貓腹內不是馬上開始發育,要等熊貓有充足食物之後才發育,熊貓除了大量進食外,在此時牠們還會在樹穴中築巢準備生產;一旦發育,只需45至60天便能出世(如一次生出兩胎或以上,熊掌媽媽便會放棄弱小的一隻!)幼崽出生的第一個月是沒有生存能力,只得56~140克重﹝約為母親體重八百分之一﹞和15厘米長,而且沒有牙齒、眼睛也是開不著、爬也不會,要靠媽媽的餵養、溫暖、保護。六周後,幼崽便可睜開眼睛,而且毛髮也會稠密了,不過牠們仍走不了路,只能打滾,只好待十二周後,牠們才可用小腿站立和走路,但生活仍以睡覺為重心。二十九周後,體重達十五至二十公斤,牠們開始成熟,斷了奶,開始食竹子,而且還能走路和爬樹,性情變得十分活潑好動,但還要媽媽的保護和學習如何與別的熊貓交流。三年後,幼崽便會成為成獸。
 
特徵

與身體比起來,牠們的頭顯得又大又圓。

眼睛長在黑色的毛髮裏,小而明亮。

耳朵長有黑毛,並長在頭頂。

尾巴長得短小而扁平只有15公分左右。

牙齒牠們的牙齒和人類一類,也有乳齒和恆齒的區別。一隻成年的熊貓有四十二顆恆齒,其臼齒大小約為人類臼齒的七倍,牙齒面長得既寬大又扁平而且還參差不齊,但可強勁而靈活地將竹子咀嚼得碎爛。

前腳也是爪,長得短小(走路很慢)和有尖銳的趾爪,抓取物品全靠拇趾。

後腳也有尖銳的趾爪和短小的腳,但沒有前腳那麼有力。

體形: 一隻成年的熊貓約重200至300磅,身長1.5米,肩膀部位高0.9米,一般雄性比雌性大10%

皮毛相當厚密堅硬(一隻成年的熊貓的毛可長到10厘米),皮毛外層被一種油性物質蓋著,這種厚而油潤的皮毛在寒冷、潮濕的地方有保暖之用。

毛色:熊貓的毛色,是黑白相間。在雄性熊貓腹部,毛是棕色的,臂部及股外側也有棕褐色的毛,雌性熊貓腹部,毛色淺褐帶灰,口角有棕褐紋,喉部灰褐色,在1958年,中國還發現一隻棕白相間的熊貓。

肌肉:熊貓的後腳不如前腳那麼有力量,因些牠的行動緩慢且笨重。

骨頭:非常粗大,而且幾乎是和牠們身軀大小相同重量的兩倍。

    除了竹子外,熊貓還有時會吃肉食或其他代食品,但牠們主要的食物(大約99% )都是竹,在中國竹就有300種之多,某些竹還可生長超過4.5米,而熊貓最愛食的竹就是傘竹、箭竹、金竹、冷箭竹、大箭竹、拐棍竹、筇竹等20種左右。熊貓大多數都坐著或躺著用前爪抓著竹芛或竹莖,並用牙齒剢掉外層的硬皮然後再吃裏面較軟的纖維,大約要吃13公斤以上;熊貓本是肉食動物,但由於牠們行動緩慢,捕捉不到食物才逐漸演化以竹子為主食,也要適應食物,牠們的胃壁極厚,牙齒可咬斷直徑3公分的竹子。由於牠們只吸取竹子成分的20%至30%,所以牠們必須一天進食十至十二小時,就連冬天又也不能冬眠,要找尋食物來攝取足夠的營養來維持生命。熊貓也吃麥苗、玉米苗、玉米、饅頭、米食之類。餓了的時候,甚至會上樹掏鳥蛋吃。四川王郎一帶居民,多次發現雞窩裏的雞蛋被饞嘴的熊貓偷吃了。                                                                                                               

        熊貓非常喜歡水,可以說,森林中有水的地方,就可能找到牠們的蹤跡。牠們喜歡在河谷的水中游泳,有時侯常喝水喝得脹鼓鼓的,動也不動。除了以外,熊貓為了保存體力,睡覺睡得很多。牠們可能會讓自己舒舒服服的趴在樹上,或是把頭枕在後腿,蜷縮在竹林裏。在平時,牠們會待在地面上,但在有限陽光照射的白天,牠們喜歡爬到樹枝上曬太陽。牠們常就這樣昏昏沈沈地睡了一天後,到了黃昏才開始活動並尋找食物。

     傳說   

        很久很久以前,熊貓是渾身雪白,半點黑色又沒有,如白熊般, 一個名叫洛桑的姑娘在山上牧羊,她甜美的歌聲使熊貓們如痴如醉,圍繞在她的身邊且歌且舞,洛桑姑娘手持羊鞭,也保護著熊貓。一天,熊貓突然遭到金錢豹的襲擊。洛桑姑娘挺身而出,舞動羊鞭朝金錢豹抽去。金錢豹放開了熊貓,朝洛桑姑娘猛拍過去。熊貓們得救了,但洛桑姑娘郤倒在血泊之中。當她的三個妹妹聞訊趕來,洛桑姑娘已然與世長辭了。熊貓身披黑紗,向洛桑姑娘致哀。悲痛之聲惊天動地,汪汪眼水如溪如流。忽然,天空中閃現出萬道霞光,金燦燦的那麼耀眼。洛桑姑娘出現在雲端,笑容可掬地對三個妹妹說:山上的野獸還沒有消滅,我要永遠屹立山中,保護熊貓! 霞光消失後,洛桑姑娘和她的三個妹妹化為四座高聳嵯峨的山峰。 迄今,在臥龍自然保護區西北邊緣,屹立著四座海拔6000米以上的高峰,俯視群山。那四座山,便叫四姑娘山-----洛桑姑娘和她的三個妹妹化成的高山。 熊貓深深銘記著四位姑娘的恩情,永披黑紗,表示掉念。從此,熊貓的皮毛變成黑白相間,它的眼圈也哭黑了。 四姑娘山,是熊貓的保護神的象徵。
大熊貓Ailuropoda melanoleuca),通常稱熊貓,是屬於熊科的一種哺乳動物,體色為黑白兩色。熊貓生長於中國中西部四川盆地周邊的山區。全世界現存大約1600只左右,是一種瀕危動物。
大熊貓古今有許多別名:貔貅大貓熊竹熊白熊花熊華熊花頭熊銀狗大浣熊峨曲杜洞尕執夷猛豹猛氏獸食鐵獸等。大熊貓原分為熊屬

目錄

[顯示]



名稱溯源

1869年法國天主教傳教士阿爾芒·戴維德(Armand David)認識了熊貓後,給「熊貓」定名為「黑白熊」,歸屬於熊科。兩年後, 動物學家進一步考查,研究它屬於貓熊科,將它進一步定名為「貓熊」。1940年代,在重慶北碚博物館展舉辦了一次動物標本展覽。當時,定名為貓熊,意思是它的臉型似那樣圓胖,但整個體型又像熊。由於中文使用者傳統上通常都習慣右到左的寫法,所以當時貓熊一詞是以右到左的方式書寫。在標準中文文法裡,形容詞通常都被置放在名詞的前面。由於熊貓被一般人認為屬於熊科,因此貓是形容詞,熊是名詞。故,貓熊一詞在中文文法上是對的。到1940年代,很多中文使用者已經開始習慣左到右的中文讀法,所以當時重慶北碚博物館所展示的「貓熊」字樣就被大家誤讀成熊貓。從此以後,熊貓一詞變開始先在四川一帶流行起來,長此以往向傳訛誤,一至到今天,大部分的人也就習慣了使用熊貓一詞。
熊貓一詞在中國大陸馬來西亞新加坡是最普及的稱呼,而在台灣,貓熊和熊貓則都比較常用。1949年後,由於中華民國政府遷去台灣,中國大陸和台灣的文化交流也因此出現隔閡。故在台灣原有的名字貓熊仍較常用   進化出來的「拇指」可以讓大熊貓靈活的抓握竹子

分佈

大熊貓主要棲息於海拔1400米—3500米,落葉闊葉林針闊混交林亞高山針葉林帶的山地竹林內。主要分佈在中國陝西南部、甘肅四川等地。

演化

大熊貓的祖先是始熊貓(Ailuaractos lufengensis),這是一種由擬熊類演變而成的以食肉為主的最早的熊貓,始熊貓的主枝則在中國的中部和南部繼續演化,其中一種在距今約300萬年的更新世初期出現,體形比現在的熊貓小,從牙齒推斷它已進化成為兼食竹類的雜食獸。在此後的200萬年間,這一主支開始向亞熱帶,廣泛分佈於雲南廣西四川。在這一過程中,大熊貓適應了亞熱帶竹林生活,體型逐漸增大,依賴竹子為生。在距今50-70萬年的更新世中、晚期是大熊貓的鼎盛時期。現在的大熊貓的臼齒發達,爪子除了五趾外還有一個「拇指」。這個「拇指」其實是一節腕骨特化形成,學名叫做「橈側籽骨」,主要起握住竹子的作用。美國生物學家史蒂芬·傑伊·古爾德(Stephen Jay Gould)——關於這個寫過一篇散文,後來又用《熊貓的拇指》作為一部散文集的名稱。

分類學

由於大熊貓和小熊貓都兼有熊和浣熊的特性,也與這兩個科的動物有著明顯的差異,牠的科學分類一直有爭議,有人提議把大熊貓單列為熊貓科來解決這個問題。即使用現代的基因測試技術,對不同的蛋白或核酸進行比對可能得出大相徑庭的結果。因此大熊貓的分類至今仍有很大的爭議,詳見大熊貓科

習性

熊貓喜獨居,每隻熊貓有單獨的活動區域。
熊貓的食物主要是子。竹子的特點是一年四季都能茂盛青翠,而且各部分的營養成分大體一致,它們吃竹子的心和竹筍,有時也吃竹葉。但熊貓的腸子很短,也沒有供發酵纖維素的共生細菌。熊貓只能吸收吃下去的竹子的17%,而的食物雖然通過消化道很快,它們的利用率也有30%。這就使得熊貓每天進食時間長達10個小時以上。由於熊貓攝食的竹子種類很多,而它的棲息地又有很多種竹子生存。對於竹子周期性的開花死亡,沒有確鑿的研究證據表明熊貓會因此挨餓而危及生命。到是棲息地的人工開發,讓熊貓的生境縮小從而無法找到合適的竹林。古時候有許多關於熊貓吃鐵的記載,熊貓還因此得名食鐵獸,這多發生在熊貓闖入人的居住地,它強勁的下顎足以咬下鐵鍋,但為什麼要吃這些東西就不得而知了。
成年熊貓的發情期很短,一年裡雌性熊貓的發情期只有幾天,交配後就分開,由雌性單獨育。熊貓在野外身手靈活,善於爬樹,遇到危險時奔跑速度很快。

繁殖

大熊貓常在冷杉的大樹洞里生育,它一胎產一子,有時產兩子,懷孕時體貌無明顯變化。出生的大熊貓幼仔只有一二兩重,呈粉紅色,與成年熊貓形態差別很大。由於熊貓以竹子為食,每天需要長時間進食來保證熱量的供給,在育幼期母熊貓也要離開幼崽2-4個小時外出覓食。
1990年代以前,一些人看到母熊貓遠離幼崽而遲遲不歸,就對母熊貓的育幼能力表示懷疑,推斷幼仔遭到遺棄。有人提出要熊貓,就收養這些被「遺棄」的幼仔進行人工飼養。後對野生熊貓繁殖行為長期的觀察推翻了這種觀點,母熊貓長時間離巢在沒有外來干預的情況下不是對幼崽的遺棄,而是需要吃夠足夠的竹子來分泌乳汁來哺育後代。在人工飼養條件下的熊貓繁殖一直是一個難題,人工條件熊貓的自然發情減少,為它的人工繁殖帶來困難。1990年代以後,大熊貓的人工繁殖已經完成,多采用人工授精的方式。

利用與保護


古代

與中國的許多野生動物不同,熊貓很少被認為有藥用價值,唯一認為可能有藥效的是熊貓的尿,而用途是溶解誤吞的鐵針。古代時,熊貓被視為珍貴的異獸,西漢文帝之母的陵墓中就用熊貓的頭骨作為陪葬。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唐太宗時曾賜兩頭活熊貓和熊貓皮給日本以表親善。此後熊貓皮以至被認為是驍勇的象徵成為人們獵取的對象。成熟的大熊貓
最早(1869年)讓西方認識到大熊貓的是法國天主教傳教士阿曼德·戴維(Armand David),他拿到的只是一張熊貓皮,第一個在野外看到熊貓的西方人是J. H. Edgar。此後有大批西方人來中國射殺熊貓,捕捉活的熊貓也成為他們的強烈願望。1936年12月18日,露絲·哈肯(Ruth Harkness)攜帶一隻活的小熊貓抵達舊金山,這隻熊貓的名字叫書琳,它通過中國海關時的證明書寫的是「小狗一隻,價值二十元」。此後露絲出版了它與書琳的故事《淑女與熊貓》(The Lady and the Panda)。這些活動在1937年以後由於戰爭的影響而全部停止了,在半個多世紀的時間里,西方而對這個物種一無所知,這也使人們對熊貓積攢了巨大的好奇心。

曲折的保護道路

由於抗日戰爭和中國內戰,外國人無法在中國繼續捕獵熊貓,但熊貓依舊是當地人獲取柔和皮毛的對象。1949年以後人口的增長給熊貓的棲息地帶來很大的壓力,之後的饑荒讓獵取野生動物成為食物的來源。文革期間,對熊貓的所有研究和保護工作基本上都停止了。改革開放後,香港和日本的皮毛市場對熊貓皮的需求膨脹,致使偷獵熊貓皮的活動日漸猖獗,而應有的保護措施由於地方官僚作風而無法實行。
大熊貓是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也是世界瀕危動物1958年設立的四川臥龍自然保護區的保護內容的重點就是大熊貓,這個保護區由國家林業局直接管轄。但由於落後的保護觀念和生態學知識的匱乏,1980年代期間雖然全中國都在高喊「保護大熊貓」,但真正有利於熊貓的做法確寥寥無幾。許多人都認為最好的保護辦法就是從野外捉來熊貓關起來,而飼養條件的惡劣和工作人員缺乏愛心及基本科學常識,使許多研究基地成為熊貓永久的牢籠。對於竹子開花給熊貓帶來的壓力,也通常是通過捕捉熊貓的方式解決,沒有研究它的食性進和評估竹子死亡對它的實際影響。由於棲息地被破壞、環境污染、與種群隔離等原因,是野外種群的繁衍出現危機。1998年天然林砍伐的全面禁止和禁止個人擁有槍支的實施,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熊貓的生存。1992年以後,向保護區內的移民被禁止,並安排居民陸續遷出,是熊貓的棲息地得到了一定的保證。經過多年的保護工作,有些地方大熊貓的野外種群數量開始上升。
1961年熊貓的形象被選為世界自然基金會的標誌。20世紀下半葉以來,熊貓被看成是中國的象徵。1970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借出熊貓予美國日本的動物園,這被視為是新中國與西方國家初次的文化交流,是當時中國外交的重要環節。到1980年代中期,熊貓的外交用途已大減,中國只借出熊貓予其他國家十年。現在國外動物園的熊貓多是中國政府出借的,熊貓如果在國外婚育,後代仍屬中華人民共和國所有。由於各國人民對熊貓的喜愛和好奇,展出熊貓可以給當地動物園帶來可觀的經濟收入,而中國也希望通過出借熊貓來增加外匯收入,用於保護區的建設。不幸的是,這些收入有很大的一部分被用來繼續從野外捕捉熊貓共展出之用。因此許多國際組織如WWF、國際自然及自然資源保護聯盟都反對這種出借熊貓的做法。美國從1988年開始禁止了美國動物園租借野外捕捉的熊貓進行展出牟利。目前在全中國的動物園裡飼養了一定數量的熊貓,1990年代熊貓的人工繁殖也基本解決,所以此後的出借活動不再危及野生的熊貓。請參看熊貓租借
2005年中國與台灣政治分權的關係趨於和緩,中國方面曾表示將贈送兩隻熊貓給予台灣,隨著這份口頭上承諾的「外交」禮物,北京方面主動提到在熊貓順利過關進入台灣之後,可能商談贈送第二號國寶級動物金絲猴。對於這點北京當局表示非關統戰,台灣人民卻對這件厚禮存有兩極化的意見。